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区域会展
 
政策加持 台州会展深度融产业
 

  记者近日从浙江台州市商务局获悉,为大力培育会展经济,更好推动台州市展览业市场化进程,助力台州经济发展稳进提质,台州市商务局联合台州市财政局制定出台了《台州市展览业促进政策》(以下简称《政策》)。

  台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出台《政策》的目的是使用政府财政资金培育做强台州会展经济,更好地推动台州展览业市场化进程,促进台州展览业和优势制造业深度融合。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台州会展业降低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影响,提振会展业市场信心,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

  浙江省外国语学院会展系主任、浙江省商务厅首批会展智库专家刘明广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的出台将对台州市会展业起到推动作用。


  推动产业良性互动


  记者了解到,《政策》对参展企业、展会组织主体给予相应资金补贴。台州市还支持专业展馆运营。专业展馆当年度承办5000平方米及以上规模的展会达10场后,每增加一场上述规模展会,台州将给予10万元奖励。

  值得一提的是,台州支持展会数字融合。《政策》规定,展会组织主体在专业展馆举办规模达300个及以上展位的展会,配套建设网上数字化展览并成功上线运行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同一家主体建设多个网上专题展览的,最高奖励30万元。

  另外,针对“456”先进产业集群主题展会,上述各项奖励标准和最高额度将再提高20%。

  “产业和市场催生了会展业,会展业又加快了产业和市场的发展。三者之间能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台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会展业政策是城市发展会展业最重要的软环境之一。《政策》营造了台州市优良的政策软环境。”刘明广认为,《政策》的发布,既补齐了台州市在国内会展二、三线城市竞争中的政策财政短板,也为台州市在全国做了一次绝佳的会展软营销和软宣传,提升了台州市会展业在全国的吸引力、美誉度。

  刘明广表示,从内容上看,《政策》聚焦展会的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数字化和产业化。从促进类型上看,既支持展会发展,也支持与展会密切相关的会议发展。从扶持的对象看,既支持市场化贸易类展会的实际组展企业,也支持积极承办展会的专业展馆。从政策施力看,既支持符合台州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本地展会的打造,也注重规模品牌展会的引进工作。


  大力发展产业展会


  记者了解到,台州经济最大的底牌是实体经济,最亮的底色是制造业。近年来,台州重点打造汽车及零部件、通用航空、模具与塑料、医药医化、智能马桶、缝制设备、泵与电机等七大千亿产业集群。

  在业界看来,台州的会展业是依托台州制造业的优势发展起来的,专业展一直是台州会展行业的重头戏。从依托台州塑料模具行业发展起来的中国塑料交易会到台州电动车及零部件展览会,再到温岭(台州市代管县级市)的工量刃具展览会以及泵与电机展览会。这一系列特色会展与台州的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刘明广称,既靠近工厂又靠近市场,是台州会展业最大的特色和比较竞争优势。随着台州市“456”先进产业集群建设规划,台州会展业这一特色将进一步突显。

  另外,台州市县域块状经济发达,下属各县市依托特色的块状产业经济发展出特色的县域会展经济,比较典型的有温岭、临海和玉环。温岭的泵与电机展览会已成为中国泵机行业中规模最大、效益最高、辐射力最强的专业品牌展会之一,形成了巨大的带动效应。

  “台州市会展业发展得益于政府和市场主体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台州的政府主导型展会并不多。相比义乌、宁波,台州民营会展公司组展实力更强,会展业市场化程度也更高。”刘明广说。


  完善会展业短板是关键


  刘明广告诉记者,台州会展业历经二十余年,取得较好经济、社会效益,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逐步改善。与此同时,台州会展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会展业基础设施、高铁站、公共交通等硬件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全社会对会展业的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来自周边城市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会展高等教育缺位现象依然存在,等等。

  记者了解到,台州市展会规模偏小。近三年,展会展览面积平均为7000多平方米,展位数平均不到500个,最大的展览面积是3万平方米,展会的规模效应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另外,数字化转型、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品牌化打造、国际化拓展等相较周边城市也有不小差距。

  “台州会展企业规模要扩大,必须综合使用‘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的力量来鼓励引导整合资源,打造一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会展集团。”在刘明广看来,台州市会展业市场还可以再开放。目前,台州还是以本地会展组展企业为主,产业集聚度有限,这成为制约台州市会展业壮大的主要原因。

  他认为,切实推动台州市会展业向国内外会展资本和企业开放市场,推动形成以国有会展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会展企业共同发展的会展业企业发展新格局,是衡量台州市会展业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指标。


来源:中国贸易报




[返回栏目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