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世界出版人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之称的法兰克福书展于13日开幕。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次以主宾国身份亮相国外书展,从政府到媒体,都对本届法兰克福书展给予了高度关注。通过对有着600年历史的法兰克福书展的报道,势必会让书展文化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渗透。
用“世界出版人的奥斯卡”来形容本届法兰克福书展也一样贴切:参展的著名作家之多可谓星光熠熠。据媒体报道,除了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赫塔.穆勒,参加本届书展的著名作家还有德国的君特.格拉斯、加拿大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意大利的马格里斯等诸多重量级作家。中国也派出了包括余华、苏童、毕飞宇、莫言等50余位作家的豪华阵容,中国写作与出版界精英可谓倾巢出动。
法兰克福书展大牌云集,中国读者最关心的自然是中国作家有何表现。我个人最期待的是,国内几位最具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作家,会不会在法兰克福书展上有新作推出。书展其实和车展、服装展一样,都是推出新作的绝佳平台,如果中国出版社和作家不能利用这个平台和主办方给予主宾国作家的特殊礼遇,那无疑浪费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所以,在知道阿特伍德等一些著名作家将在书展上一展身手为自己的新作吆喝时,很希望余华、苏童们的新作也能在书展上出现,起码能给中国读者带来一点惊喜。
但遍寻各路信息,笔者并未得到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中国作家要在法兰克福书展推出新书的消息。这么说虽然有点功利,但无论体育、娱乐、文化还是技术等各个领域的世界性聚会,人们关注的永远是那些能代表一个国家顶级水平的人物,既然法兰克福书展有“世界出版人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之称,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让那几位招牌式的人物闹腾点动静,“贵在参与”早就是一个落伍的口号了,如果没有人能够担当起一点“出风头”的重任,那么就只有永远地“参与”下去,甘心地当一个配角。
法兰克福书展给了中国出版界一次当主角的机会,也让中国有了全面展示出版成果、出版文化的场合。612场主宾国活动的安排上也非常丰富。活动内容包括电影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展演、当代美术精品展、中国传统木版水印展、世界遗产在中国图片展等。这样的安排,与法兰克福书展对“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全方位展示主宾国出版业成果与文化特色”的主旨并不相悖。况且,中国电影、美术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的确有不少可以说道之处,尤其是中国电影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承担起了文化输出的任务。可是,这些艺术种类纷纷搭上书展这趟“国际列车”,也难免会让人产生主题偏移之感,如此全面的文化推广活动,似乎更适合中德互办文化年时再搞,毕竟书展强调的是书。
对国家文化形象的强调成为中国参展法兰克福书展的主旋律,体现在2500平方米的主题馆上亦是如此。据了解,主题馆被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中华善本再造”、现存《永乐大典》影印本、《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等影印本古籍,一类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等中国翻译国外优秀著作,再就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基础工具书。官方消息中,难见中国现代出版、民营出版以及数字出版等内容,而活跃的民营出版和模式新颖的数字出版,却正是中国出版市场充满活力的代表,与世界性写作和出版同步的它们,才能够真实呈现中国作家、中国文学乃至中国出版的现状,为法兰克福书展贡献中国出版的经验与商业模式。
当然,“为交流而去,为合作而去”的中国参展团,参加书展一定能获得不少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这种交流与合作会更好地开阔中国出版人的视野,开拓中国图书在海外的市场,但是,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中国出版界参与法兰克福书展,得到的可能要比输出的多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