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世博之窗
 
世博解析:强烈冲击每个参观者的思维
 

        盛夏季节,人们惯常天南海北找寻荫凉,但这个城市的一块5.28平方公里的地方却成为众多家庭的度假首选,大热天里全家老少拎着小板凳排长队、走长路成为时尚……

 

        这就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6个月的漫长会期即将走过一半之际,第一次真正走进中国人生活的世博会开始由陌生、遥远变得熟悉、亲近。在千千万万参观者以及组织者和众多参展者的共同“浇灌”之下,以“理解、沟通、欢聚、合作”为理念的世博会,真正成为一个大众的节日。

 

        参观者对世博会兴致不减

        年过七旬的金畅是来自北京的一名退休干部,他与老伴用了4天时间参观上海世博会。虽然早出晚归、辛苦疲惫,仍然兴致不减。即使排了几个小时长队才走进一些热门展馆,也连呼“物有所值、不虚此行”。在他看来,在世博会这个“地球村”中的感触和收获,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江西南昌的曾宁一家三口,因世博会而第一次走进上海。他们白天马不停蹄地参观世博展馆已很劳累,晚上还挤出时间写博客或日记,大人是想让更多亲朋分享自己的感受,孩子则是为暑假作文积累素材。42岁的曾宁说,办公室里的其他五位同事,都已先后带着孩子参观了世博会。

 

        白雪丽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派驻上海的一名工作人员。最近,她两次参观上海世博会,都专程前往中国馆(网上中国馆)的省区市馆并长时间逗留,以此作为更深入了解中国的一次良机。她说:“如果靠常规旅行,恐怕许多年也难以走遍中国。世博会将全中国的精华汇聚在一起,集中展现各地最具特色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对外国观众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世博会开幕近3个月来,参观者由少到多,日均接待观众已接近38万人次。仅以斯洛伐克馆为例,在90天里就已吸引了271万人次参观者,而这个数字已是斯洛伐克全国人口的一半。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研究中心主任季路德认为,世博会不是一个旅游项目,追求的不是热热闹闹的场面。普通观众的兴趣点以及对世博理念的正确理解,直接关系到世博会长远价值的实现。

 

        世博会启示未来城市生活样式

        61岁的陈桂宝是来自江南水乡周庄的一名农村妇女。随着周庄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陈桂宝一家已没有土地,她的老伴已加入到城镇服务行业,而她每月则可从镇里领取社保。“世博园可能是一个最新最好的城市,今后一二十年,我们是否也能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中呢?”陈桂宝说。

 

        丹麦馆(网上丹麦馆)除了展示国宝“小美人鱼”雕像外,参观者骑着自行车观看整个展览也是亮点之一。这一富有创意的设计来源于丹麦的国情——500多万人口的国度竟然拥有420万辆自行车。政府专门为城市居民修建了自行车道,日常骑自行车,已经成为丹麦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世博会主题馆(网上主题馆)的屋顶是当今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太阳能屋面,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年发电量可超过280万千瓦时,足可供应上海4500多户居民用上一年。这一新能源设施的使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800吨,节约标准煤1000多吨。同时,它也在提醒参观者:为了人类的生存,开发利用新的能源、节约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已是当务之急。

 

        在当下城市越来越趋于“千城一面”的情况下,世博园区里的许多国家展馆和城市案例凭借鲜明的民族、地域和文化特色追求卓尔不凡。西班牙馆(网上西班牙馆)和英国馆(网上英国馆)因为其独特的设计赢得了2010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国际建筑大奖;巴基斯坦馆等比例复制了16世纪的拉合尔古堡,体现了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尊重;意大利馆利用新型建材,打造了一栋半透明的建筑。

 

        荷兰馆的“快乐街”,让生活区、工作区和工业区和谐共处,展现了现代城市生活的合理规划;乌拉圭馆展示了一个绿色环绕、给生活带来平静和娱乐的广场,希腊馆通过影像呈现了多种风格的喷泉广场、城市雕塑,这是城市将公共空间交还给民众的具体表现。

 

        在巴西圣保罗案例,参观者可以看到由于《城市清洁法》的实施,圣保罗许多古老的建筑得以重见天日,精美的石雕、玻璃窗和铸铁阳台呈现在人们面前。原先灰蒙蒙的楼房、被商业广告肆意包围的墙壁、屋顶和地面终于重见天日。这进一步强调了人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城市管理模式。

 

        世博会将对每个参观者的思维观念产生强烈冲击

 

        41岁的熊继文是福建厦门《鼓浪神韵》舞蹈团的团长,也是一名考察世博会文化活动的专业观众。他认为,世博会承载着人们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期望,各个参与方都以自身的不懈努力为世博会增添光彩,值得人们怀着一颗好奇心细细品味。

 

        在中南美洲联合馆,许多国家展现了古老的玛雅文化和印第安文化,而亚洲许多国家则展现了传统宗教文化与当代世俗文化的融合。从中可以看出,城市文化驱动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文化深深影响着城市人的生活方式。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苏州案例、威尼斯案例、利物浦案例,都在讲述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澳门“德成按”案例体现了保存传统典当业的建筑以及行业文化在当代重新获得了生命力;“西安大明宫”案例是一个有关“唐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古色古香,在现代感十足的世博园中显得别具一格。在这里,参观者可强烈感受到:传统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基。

 

        虽然世博会经历了从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到文化理念的尊重,但无法否认的是,科技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益处和方便,推动城市经济不断前进。日本馆展示了一个会拉小提琴的机器人,双手灵动,拉出一首优美的中国曲子;亚美尼亚展馆外墙展示了一种新技术,墙面的图案会随着参观者手的挥舞而游动;德国馆的核心展区有一个“能量球”,可以随着参观者的参与度而摇摆,观众呼声越高,圆球摇摆的幅度越大,给人以团结协作、威力无穷的启示。

 

        有学者认为,世博会不是呈现老古董,而是对人类未来负责的一种创新实践,每个国家的展馆都在力求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种跨地域、跨民族、跨国界、跨信仰的全球文明的大汇聚,将对每个人的思维观念形成强烈冲击。

 

文章来源:新华网




[返回栏目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