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早就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看到了世博园区中国馆的大体风貌,并记住了它的样子。当亲眼见到它的时候,还是被它的魅力所震撼。整个世博园区的大气,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上周二,记者作为无锡媒体记者代表参观团一员,参观了上海世博园区建设现场。乘车在园区兜了一圈后,记者十分感慨:花一两天时间逛世博园,怎么能看得够哦!
讲解员连呼建设速度快
当天,最低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世博园建设工地还很空旷,寒风飕飕。但大家观看园区的劲头十足。
我们乘车进入世博园区的围栏区。园区内,大多数场馆还在建设中。一男一女两位讲解员一边向我们讲解相关场馆的背景,一边抱歉。因为他们的讲解常常会“打结”。他们说,由于场馆还没有完全建好,建设速度又是日新月异,所以无法分辨得很清楚,只能根据它们的大体面貌进行辨认。有着紫色外壳的是日本馆、满是触须的是英国馆、外壳为红土色的是澳大利亚馆、外饰为各类动植物的是非洲联合馆……不少场馆已能看出大体风貌。两位讲解员在讲解的同时,也好奇地看着窗外的变化。他们连呼,园区的建设速度实在太快了,虽然在这里工作,但每次进来都是不同样的面貌。
富有冲击力的中国馆
进入世博园区后,最想看的当然是中国馆啦!
带着猎奇的心理看完一些外国场馆的外观后,大巴停了下来。这是参观车进入园区后的第一次停车。施工现场有规定,不能随便停车。由于中国馆到了,世博局工作人员特意安排我们下车参观。
中国馆的造型绝对会让你过目不忘。讲解员说,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东方之冠”。仔细看看,的确像中国古代男子的帽子。它那抽象又简洁的线条,富有冲击力的红色,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站在大道上仰视中国馆全貌,会发现它的外面能看到古代繁体篆刻体汉字。讲解员说,篆刻体汉字也是中国馆的中国元素之一。
据介绍,中国馆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哲学观。它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其位置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 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体——“东方之冠”高耸其间,形成开放、昂扬、屹立之势。“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形成浑厚依托之态。各省市都有自己的地区馆。
“一轴四馆”永久保留
为了方便大家给中国馆拍照和摄像,世博局工作人员将大家带上了世博轴。说是“轴”,其实更像高架桥。世博轴有顶篷,形状多样且奇特。其中,有镂空的,像是竹编花篮。
站在世博轴的行道上,可以将中国馆看得更清楚。大家纷纷取出相机拍照。当天是晴天。站在上面,视线更为宽阔,可以看到小半个世博园的风貌。我们看到,世博轴周围的大型建筑挺多。除了中国馆,一个类似贝壳的建筑也特别引人注目。讲解员说,那个建筑是演艺中心,将来主要用来开展各种表演。整个世博园区最重要的建筑有4个,分别为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世博轴从空中平台和地下连通这4个建筑。因而上海世博会将这5项建筑合称为“一轴四馆”。“一轴四馆”作为世博会园区最重要的展示和景观区域,将得到永久保留。
进入园区后怎么找人
乘车在世博园区兜一圈,花费了近一个小时。这种感觉可真是走马观花。看完后,记者考虑到一个现实问题。要是我在正式开放后的世博园区步行参观,突然要找一个人,这可怎么办。记者曾去过东京的迪士尼乐园。那可是全球最大的迪士尼乐园。上海世博园的面积要比东京迪士尼乐园还要大得多呢。
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上海世博局的工作人员。他说,想在园区里约朋友碰头,最好是说在哪个“团”、哪个展馆附近,这是最明晰的地点标识法。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按照“园、区、片、组、团”5个层次进行结构布局,并按这5个层次的布局,配备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
文章来源:江南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