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园处处体现经济规律,处处由企业这个 “经济的细胞”构成。展馆的名字是国家和组织,背后却有企业在运作 资金来自赞助商,先进技术由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公关公司为展馆策划宣传推广。一个展馆也可以看作一个企业,它要研发推出商品 (展品),要招揽消费者 (参观者),要计算投资回报 而馆外园内,赞助商和各类授权企业,为获得入场资格、为获得场内有利位置、为多赢人气多获美誉而竞争。
世博园是企业搏杀制胜的 “战场”,是传播品牌影响力的舞台。这次,我们用营销学的概念来解读 “世博为什么”,特邀经济学家、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教授担任嘉宾专家。
“暗战”从参博第一刻开始
莳舞
如果对一个没有任何“世博记忆”的人提问,所有世博展馆中,最想看什么馆?美国馆、中国馆应该是逃不掉的,然后根据个人喜好,大体上日本馆、德国馆、英国馆总会在热门之列,这种现象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所谓的“品牌效应”。就好比,我们买瓶可乐,99%的人买的肯定是可口可乐或者百事可乐,说起会计事务所,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四大”,品牌效应可以说是商业世界的第一规则。
得益于国家这个先天优势的品牌效应,许多大国的展馆不用多做宣传就能吸引众多关注,那些名气稍逊一筹的展馆就开始比拼“包装”了。
夺人眼球的展馆外观是最直接的包装,说起这个话题,笔者脑海里最先闪现的就是英国馆,当然英国本身名气很响亮。在完工开放的世博园,英国馆体积较小、颜色灰灰的,其实并不特别显眼,但它的设计图纸一落地就先声夺人,独特的蒲公英造型、种子仓库的创意理念,有讲不完的话题,令英国馆“鹤立鸡群”,占尽世博会先期报道的版面。世博会还没开,“做预习功课”的潜在参观者就把英国馆放进了必看展馆收藏夹。另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展馆设计非西班牙馆莫属,天然编织藤条中融入最新科技,用藤板通体覆盖展馆外墙,被游客亲切地称为“西班牙大篮子”。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受到媒体、公众以及建筑界专家和评论家的多方赞赏的英国馆、西班牙馆近日共同被授予2010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建筑大奖。
烧钱是最立竿见影的方法,当然前提是你不差钱。沙特馆砸了10亿元造起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球形巨屏;日本馆也投入9亿元,紫蚕岛的科技含量确实首屈一指。对于如此花重金建起的馆,而半年后很可能被拆除,谁不想趁早去看上一眼呢?法国馆“烧钱”烧得更噱头,包下七架专机分别运送梵高、赛尚等画家的七件从未在海外展出的稀世珍品来上海参展,安全当然是第一考虑,但7架飞机的宣传效果也是实实在在的,看看法国馆门口的长队就知道了。还有就是低调的企业馆,他们虽然没有告诉大家花了多少代价在展馆里,但笔者了解到的真实情况是,他们确实投入再投入,为的就是让大家看到他们不只想着如何赚钱。
说“暗战”从参博第一刻开始,一点不过分。据说最激烈的一场争夺是在澳大利亚馆和加拿大馆之间展开的。澳大利亚馆从进驻世博工地第一天起,就立志成为本届世博会“第一个完成建造的国家馆”,加拿大馆则对此发出了挑战
以上这些展馆先发制人,凭借其品牌和包装,在世博园打开大门前就已经上了大大小小的世博游览攻略,被笔者在此文中又一次次提及更是证明了他们先期营销的成功。剩下就是那些势单力薄,既没名气也没噱头的弱势场馆了,靠什么赢人气?他们也开动脑筋,出奇制胜,自有妙招。从这个角度来看,先下手为强是真理啊!
专家点评:“先期营销”是营销中较为牢靠的战略原则之一。它基于这样一种信念:从较大的市场份额和优良的经销渠道、产品种类及产品质量来看,开拓者占有持续的优势。先期营销会形成受众“心理定势”的作用。心理定势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预选的特殊准备状态。具体地说,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前面曾从事活动的影响,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前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 “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 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 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心理定势对人们认知的形成有巨大影响。在参观世博会时,绝大多数观众对园区内各场馆的优劣并不清楚,因此,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先期营销”的方式,影响最初的一批观众,然后通过“口碑”的传递作用,自然会带动一大批后来者。
冷门热门搭搭便车
白夜
如何解决世博会东热西冷的局面?德国馆最先提出东西联动的概念 只要集齐德国在浦西城市最佳实践区的4个案例馆印章,就可以直接进入德国馆参观。
之后,世博会推出浦东浦西展馆联动的新方案:集满16个章,就可以换取中国国家馆或沙特馆参观券;集齐实践区内3个西班牙案例馆纪念章后,可通过快速通道游览西班牙馆
其实,这个 “搭便车”的方式是营销中最为常见的手段 捆绑营销。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上捆绑营销的例子。去预存电话费,碰上存话费送个食用油或者大米什么的活动;买个冰箱,可以再多得一台饮水机;订一年的时尚杂志,也许送雨伞或者水杯;就连报名参加一次上海一日游,还能多送一个景点的免费游览
专家讲解:捆绑营销是共生营销的一种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或公司在促销过程中进行合作,从而扩大它们的影响力,它作为一种跨行业和跨品牌的新型营销方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和运用。
“捆绑营销”好处多多。就以浦东浦西展馆联动为例:第一,缓解浦东浦西场馆冷热不均的现象。通过两地联动,让热门馆与冷门馆的人员重新分配,有利于人流的平衡。第二,让双方场馆更好地展示自己。联动馆之间都有内容联系的,比如与德国馆联动的是德国案例馆,与西班牙馆联动的是西班牙案例馆。观众在参观完某国的案例馆后,再参观国家馆,对该国要展示的内容了解得更透彻。
捆绑营销绝对要讲求捆绑艺术。什么和什么捆绑在一起,如何捆绑,都大有讲究。
本来是销售一件物品,现在要多加一件,价格却要低于1+1,商家的成本自然上升,所以捆绑什么,既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又能在商家承受范围内,至关重要。比如订购一年200多元钱的时尚杂志,要是捆绑个10元左右的雨伞或者水杯,成本还不算太高,时尚杂志的目标读者年轻白领们也喜欢雨伞或者水杯等小物件;但是,要送个价格高点的商品,比如捆绑买冰箱才会送的200元-300元的饮水机,杂志社不亏本才怪,年轻白领们也未必待见这么大个物件。同理,德国馆可以捆绑德国案例馆,主办方都是来自一个国家,沟通起来比较方便,想要参观德国馆的观众必定是对德国的展示感兴趣,所以再参观四个德国案例馆也无妨。要是乱点鸳鸯谱搭配其他城市案例馆,可能就没有现在的效果啦。
捆绑营销也有“弊”。第一,可能会带来强迫消费的现象,影响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产品捆绑后,增加了成本,商家可能会适当提高捆绑后的价格。比如牛奶和酸奶捆绑后,价格高于单买牛奶或酸奶的价格,但又低于单买牛奶和单买酸奶的价格之和。如果消费者同时需要牛奶和酸奶,这个捆绑就是成功的,但如果消费者只需要其中一样,就有叠床架屋之嫌。再回到展馆联动,现在要求案例馆章数最多的是16个,要求的案例馆范围也比较大,但是如果要求章数扩大,或者只指定一些极其冷僻的场馆,结果会怎么样呢?捆绑后,参观成本提高到参观者无法接受的程度,可能就会有参观者索性放弃浦东热门馆。
第二,捆绑营销会造成劣势企业或产品依附于优势企业或产品,从而不思进取。虽然捆绑的牛奶质量很好,但是酸奶的质量实在太差了,消费者一样也会拒绝埋单。反映到展馆联动上,如果案例馆的展示水平太差,那么很多游客会只以敲章为目的,走马观花看馆,捆绑目的也没有达到。
专家点评:捆绑营销往往能发挥出1+1大于2的效果:第一,共享资源优势互补的捆绑营销可以使联合双方变得比以前更好,即社会资源的配置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第二,捆绑营销可以达到品牌形象的相互提升。但是也要注意,捆绑营销不能给消费者带来强迫消费的感觉,影响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处于劣势企业或产品不能依附于优势企业或产品,否则也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招揽的,不仅仅是人气
每文
世博会160元一张门票价,对普通百姓来说不便宜,一家三口去,光门票价就近500元。要在心理上产生满足感,觉得这500元花得值,首先是展馆值得看,其次么,最好还有点额外惊喜。
世博会值得看的展馆多了去了,但大多数人是不可能一一看完的。怎么吸引参观者?如何招揽人气?各展馆纷纷运用市场营销的必杀技:促销,给参观者送一份额外惊喜,或是送有趣的纪念品,或是抽奖,或是送美食,且都手笔不小,如捷克馆送奖金 请游客猜测“智慧之泪”是由多少K的黄金打造而成,答案最接近真实情况的10位游客,每人将获得奖金2万元人民币;阿联酋馆送豪华游 阿联酋政府将从参观迪拜馆的观众中抽取幸运者,赠予“环游阿联酋一周”的奖励,并免费入住七星级酒店
专家讲解:营销学中著名的“4个P”,其中一个就是促销(promotion)。促销策略是市场营销组合的基本策略之一。企业将合适的产品(production),在适当的地点(place)、以适当的价格(price)出售的信息传递到目标市场,通常有多种促销方式。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家促销都十分成功的公司为例,它们的促销方式一般是,广告、赞助、促销活动,以及合作店牌。这已经被作为“四种营销利器”来概括。当然,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促销方式还不止这些,在当下的市场上,降价促销、返券促销成为“主打”。
说得俗一点,促销就是利用人们喜欢占便宜的心态,商家用一点蝇头小利引诱消费者乖乖摸出皮夹子,原来不想买的,最后买了;原来只想买一点点,最后变成买了很多。如果说大卖场促销的是产品,那世博会各展馆促销的则是国家形象、城市形象或企业形象,因此送出的东西都富有深意,是文化促销。
一种是通过赠品表现参展方的展示主题,比如英国馆送种子。英国馆建筑外墙上安装了6万根有机玻璃材质的“触须”,构成了蒲公英般的建筑造型,每一条 “触须”内部都有一颗“活”的种子。参观者可能会得到这样一颗神奇的植物种子。
第二种是反映参展国的风土人情,比如秘鲁馆送美食。秘鲁馆以美食为主题,参观者可以品尝秘鲁葡萄酒和秘鲁的“国酒”皮斯科酒,其中不少美食可以免费品尝。还比如土耳其馆,每逢第N888888位参观者(N=0~10),会获得一份上海-伊斯坦布尔来回双人机票的豪华奖励。
第三种是凸显参展国的品牌和先进科技,比如法国馆送香水。法国香水天下闻名,在世博会开幕前,法国推出一款专为上海世博会法国馆设计的香水,原料采用上海市市花白玉兰的气味。在世博会期间,法国馆每天向参观者派发的各种小礼物中,就包括这款名为“法国馆”的香水。再如比利时馆送钻石,每周经过抽奖,会有一名幸运儿赢得比利时钻石一颗;同时每天派发2.5万颗比利时巧克力。
还有一种更是意在长远的商业输出。不少国家馆都在自己的馆日请来本国有影响力的演艺团体,在世博园各舞台或广场表演,观看表演是免费的,观众不用再花钱,需要入场券的热门演出也只需凭世博门票换领。典型的如韩国馆,期望通过世博会再掀“韩流”热潮,成为世博会一景。
专家评点:价格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现在经常被用歪了,其中不乏欺诈,甚至现场发生混乱,都屡见不鲜。因此,除了价格促销,商家应该多一些服务促销、文化促销,而且,始终要将促销定位于服务消费者。尤其在世博园里,场馆和商家的促销活动就更要突出文化、服务这些元素。
世博园里形形色色的促销活动,真正是 “四两拨千斤”之效:参加促销活动的观众不管得不得奖,自然是呼朋唤友趋之若鹜。然而,这些促销活动,招揽的绝不仅仅是一时的眼球和人气。即使一些参观者嫌人多不愿凑热闹,也在口口相传及媒体报道中记住了那些展馆,记住了那些国家和城市,以及这些国家和城市的知名商品及品牌,平添一份好奇,逮着机会就会去参观这些展馆。即便世博会结束,将来去这些国家和城市旅游,也会关注当地的商品和文化。世博会各展馆借促销活动进行的文化促销,真正是“润物细无声”。
文章来源:新闻晨报
|